新春走基层 走进大棚看“春天”

今抚顺  01-19 08:07 A+ A-

  全面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抚顺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抚顺依靠生态优势,以大棚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在此基础上,抚顺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设施农业2000亩,有效发挥绿色资源,加快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

  在春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分别走进蔬菜、山野菜、食用菌、樱桃、多肉植物等种植大棚,看到农户家大棚内一派温暖如春、绿意盎然的景象,种植户们正用勤劳的双手谱写春的序曲。

  他们的故事你想听吗?走,跟记者一起去听听。


  跑运输看到农业前景
  朵朵樱桃花旁的他
  感叹幸好选择了回乡创业

  “土地生金,更能长出幸福生活。”这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错草村农民王爽通过多年设施农业生产总结出的心得体会。他庆幸当年回归农业生产的决定,欣喜于一年胜似一年的幸福生活。

  1月17日,记者走进了王爽家的樱桃种植大棚。在掀开棉门帘的一刻,浓浓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温暖如春,2米多高的樱桃树绽放着朵朵白花,蜜蜂飞舞在花之间,花朵散发出的清香直入鼻孔。今年39岁的王爽正在侍弄着樱桃树,“你看这花开得多好,樱桃一定不赖。今年三四月份樱桃就能上市,我预估了一下,两个大棚近百棵樱桃树能收入五六万元吧。”

  王爽家有6栋大棚,其中草莓3栋,樱桃2栋,剩下的一栋种了茄子。从今年元旦到现在,他卖了一茬草莓,收入3万元;卖了两茬茄子,收入5万元,“8万元左右的收入为我今年生产开了个好头。当然,草莓和茄子还在长,还能接着卖钱。”从他的笑容里,记者读到了他对今年更多的期待和希望。

  王爽从事暖棚生产已有9年时间,大棚数量从原来的3栋增加到现在的6栋,近10年时间总收入早已过了100万元,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买了楼房也买了车。“城里人有的我都有。如今,我账户的存款年年增加,日子红红火火,一年胜一年。没事的时候我还和家人说,当初返乡创业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9年前,不甘于地里刨食维持温饱的王爽干起了跑运输的营生,一年下来挣了一些钱,但和家人聚少离多,整日还为安全提心吊胆,有心换行业却不知道做什么好。2008年,在党的富农政策引领和支持下,错草村建起了近百栋集体所有的大棚,后来租给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有些敢于尝鲜的农户挣了钱、发了家。王爽看在眼里,心里开始活跃起来。他返乡创业的想法得到村干部鼓励和家人支持,于是包了3栋大棚种草莓,当年轻松入账几万元,从这以后他和家人一心搞草莓种植,后来又增加了品种、扩大了生产规模。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今年王爽思考的一个问题。“高质量发展”是他在今年“两会”中学到的词汇,“农业高质量发展,我的理解是提高农产品品质,要根据市场选择性价比高的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今后要走的路,找准时机再扩大规模。”对于未来发展,王爽信心满满。

  因为喜爱
  她成当地“多肉萌主”
  产品通过网络销全国

  新宾满族自治县榆树乡李家堡村村民洪妍今年40岁,她喜欢饱含温暖的春天,也喜欢多肉植物。

  1月17日,记者来到洪妍的多肉花卉暖棚,这是一个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春天气息的美丽空间。二三百平方米的暖棚里,摆满了高矮不同、形态各异、颜色亮丽的多肉花卉。洪妍一边精心侍弄植物一边告诉记者:“我养的多肉花卉有1000多种,大的直径超过1米,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价格也不等,贵的有几千元,便宜的只有10余元钱。这种花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把它们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销路挺好。”

  “你看这像狐狸尾巴似的,叫‘九尾狐’,最贵的时候过万;这株莲花形状的多肉叫‘雪莲’,还有这个‘冰玉’同属于景天科,现在很畅销,价格也好,大的每株能卖上几百元……”洪妍介绍起心爱的多肉花卉,滔滔不绝。

  当兴趣爱好能够与事业统一起来,是一件幸运的事。洪妍说她就是这样幸运的人。洪妍早年经营过美容院,虽然比种地挣得多,但这不是她最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个既感兴趣又挣钱的项目,这是她那时的愿望。

  洪妍喜欢绿植。看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花种草成为生活一种刚需时,她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于2015年做起了绿植生意,后来被多肉花卉所吸引,从2017年开始就专门种养起这种花卉。经过几年发展,洪妍成为当地最大的多肉花卉种养殖专业户,并通过电商、直播等多种销售手段逐渐打开了市场,累计70万元左右的收入让她走上了致富道路。

  洪妍有很强的居安思危意识,今年要调整发展方向,准备走精品多肉花卉种养植道路。她告诉记者,现在发展多肉种植项目的人越来越多,价格逐年走低,按照原有思路走下去,路会越来越窄。但她发现,杂交繁育的多肉新品种价格比较高,比如价格都在20多元的“劳尔” “淘蛋”的后代“洛神”能卖上一两百元。洪妍表示,她要学习这样的杂交繁育技术,生产新品种,保证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猫冬是一种东北文化
  但这个女人不喜欢
  她种出株株致富芽

  1月17日,记者走进东洲区兰山乡金家村丁桂凤家的大棚,一股山野菜的馨香扑鼻而来,一株株脆嫩娇绿的刺嫩芽经过工人采摘、剪根、打包、装箱,被发往周边各地。“年前正是收获刺嫩芽的好时候,前两天一斤还28块钱呢,现在卖到了30块钱,过几天还能涨价。俺们得趁着好时候抓紧发货。”丁桂凤告诉记者,最近她每天早上5点多来到大棚发货,白天带领工人一直在大棚里忙碌。

  在东洲区、兰山乡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丁桂凤家建了十栋冷棚,每年开春都会种植香瓜,可一到冬天冷棚闲置下来,她和家人总觉得十分可惜。近年来,她和家人发现反季山野菜深受消费者青睐,便和家人到周边地区考察,学习到无土水培刺嫩芽技术,就在乡里租了暖棚,专门用井水培育刺嫩芽,销往本溪、鞍山、丹东等地。“一亩地产量能有两万斤,卖30块钱一斤,就有60万元,除去各种成本,利润有十六七万。”丁桂凤和家人经过精打细算后,决定建设属于自家的暖棚。去年9月,丁桂凤家占地面积约1亩、总投资15万元的暖棚建设完工,11月就培育上了第一批刺嫩芽,他们每天精心浇灌井水,时刻关注棚内温度、湿度,没有丝毫懈怠。

  丁桂凤请了十多个帮手,春夏忙着种香瓜,冬季侍弄刺嫩芽,每人每天能赚100元工钱,近几年冬天要比过去增收五六千元。“看着长势喜人的刺嫩芽,俺们的心里都乐开了花。”丁桂凤告诉记者,工人们每天8点进棚工作,16点回家休息,可她总是舍不得离开大棚,即使天黑了也要借着灯光再干一会儿。在她看来,刺嫩芽也是“致富芽”,她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事,要忙上十几个小时才算踏实。

  “这批刺嫩芽能一直收到3月份,紧接着就要准备种香瓜。”丁桂凤感到,新的农业思维,让她和农户的日子过得更加充实、更有滋味。

  家门口的食用菌大棚
  她在这挣钱备年货:
  勤劳的收入,花着舒坦

  1月17日,记者来到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口前镇王家堡村食用菌产业园,眼前整齐排列着25幢塑料大棚,其中8幢暖棚,17幢冷棚。在其中一处大棚里,七八名农民搬动、整理着食用菌菌棒,以便菌棒能更好地发酵。

  待春暖花开之时,这里会长出味道鲜美、形状喜人的香菇。

  尽管室外寒气逼人,暖棚里却很温暖。村民孙绍悦等人一边干活,一边有说有笑,一上午就把5个暖棚的菌棒翻动整理完了。孙绍悦今年52岁,这两年的大棚工作让她觉得很充实。当记者问她今年春节有啥准备,她笑道:“在大棚干活,比在家闲着强多了,一个月有两三千块钱收入,自己花着也舒坦。前两天赶集买了10斤排骨、10斤牛肉、5斤羊肉,除夕那天一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好好过年。我相信,只要勤快肯干,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产业发展了,往年的冬闲也变成了冬忙。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食用菌暖棚用来发酵菌棒的活计,就吸纳了附近剩余劳动力。每天有专车接送,一个人一天的工资能达到七八十元。“这个项目一到春夏收获的时节,需要的劳动力就有六七十人,往常需要外出打零工的农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村书记王建民告诉记者,食用菌产业园是南口前镇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点项目,占地面积25亩。两年前,由镇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如今园区年产菌棒35万棒,每棒产食用菌3斤左右,年产值已达到200多万元,生产的食用菌产品远销省内外。

  王家堡村,由一个“空壳村”变成了靠村集体经济项目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因为有了村集体经济项目,村里每年也有了收益金,王家堡村把这些收益金用于组织文化体育活动、搞垃圾分类和村容村貌建设等,乡村环境大有改观。

  一年的蔬菜计划已排好
  草莓每天销不停
  三家子村越到春节越忙

  1月17日清晨5点多,抚顺县石文镇三家子村一排排农业种植大棚陆续亮起了灯光,这一缕缕光不但唤醒了大棚内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也开启了农户们忙碌的一天。

  57岁的李金波自己打理着一座6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种植的苦苣再过两天就可以陆续登上年货市场了。看着眼前一片绿油油的苦苣,李金波心里开心得很,“吃苦苣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抗菌,那爽脆的口感可是其它蔬菜比不了的,现在很多人都把它当作一道美味佳肴。我种的苦苣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沈阳农科院的工作人员每月都会来做检测,保证蔬菜品质。”李金波种植苦苣已有三年多了,据他介绍,苦苣耐低温、好养活,而且这样的小众蔬菜种的人不多,城里人又对苦苣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价格比其它蔬菜略高些。李金波按市场行情算了一下,今年的这一茬苦苣大概能卖出近万元。

  除了种植苦苣,李金波还种过小白菜、茼蒿等蔬菜。李金波说,待这一茬苦苣卖完后,旱黄瓜将接替登场。在一年之中,何时种植什么样的蔬菜在李金波心里早有计划,看着口袋越来越鼓,李金波的干劲更足了。

  走出翠绿的蔬菜大棚,记者又来到不远处的草莓大棚。掀开门帘,一股暖流扑面而来,一垄垄红彤彤的草莓映入眼帘。大棚主人张艳正向前来采摘的市民介绍着自家草莓。“我家大棚草莓从元旦开始开园迎客,这里种了京郊小白和红颜两个品种的草莓,秧苗全是从丹东东港引进的,果实也特别香甜。每天都有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来采摘,还有许多老顾客打电话订购,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张艳介绍,今年的大棚草莓能卖到6月份,一个大棚的收入能近6万元。张艳希望今年多种几棚草莓,扩大影响力,做口碑产品,过幸福生活。

  三家子村村书记赵世衡介绍,三家子共有农业大棚132座,主要以种植反季蔬菜水果为主,每座大棚年收入在五六万元左右,临近春节,正是村里农户繁忙的时候,希望三家子种植的蔬菜和水果能成为更多市民家中必不可少的美食。

(记者 王荣刚 佟玲 房舒丹 阴符 徐中元 杜季亮 门莹)


责任编辑:于小一

阅读:1158
编辑:侯晓明 张倍博
导航 时政 观察 民生 社会 视频
抚顺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