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永不停歇的传承接力

抚顺日报  06-10 08:47 A+ A-

一场永不停歇的传承接力
——记雷锋社区的“刘全国们”

党员代办员和志愿者一起打扫睦邻廊。(记者杜季亮 摄)

  初夏的抚顺,骤雨初歇。

  午后,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几名党员代办员不约而同地拿着抹布来到22号楼前的睦邻廊,擦拭起被风雨打湿的长椅,以备出来遛弯儿的邻居们能在这里坐坐。

  “看到睦邻廊,就会想起刘大哥。如果他还在,一准儿第一个来干。”

  “刘大哥不在了,咱要继续把代办的事儿做好,一起守护好咱们的‘家’!”

  ……

  大家一边干活儿一边念叨着“刘大哥”——刘全国。

  刘全国生前是雷锋社区党员家庭代办站代办员。7年时间里,他为居民办了6000余件实事,记录下25本工作日记,留下了一份没有写完的工作总结。他把“服务”二字,“刻”入了生命里、“写”在了代办路上。

  刘全国走了,但“刘全国们”还在,他们在代办服务的路上坚定前行,接力传承着他未竟的事业,用行动表达着对他的敬意与怀念!

  一群人

  5月25日这天,正好是社区居民全员核酸检测的日子。在社区广场上,只见一名大个子男人,一袭“大白”装备,正忙着引导居民有序采样。他叫孟繁巨,已是花甲之年。“小孟,你来这儿帮忙,老板扣钱咋办?”同样在维持秩序的党员代办员李玉兰看到他,忙叫住他问。孟繁巨憨憨地笑着说:“只要社区有需要,扣点儿钱算啥。”

  采样结束,人群散去。脱下“大白”的孟繁巨打开了话匣子,“我上有老下有小,儿子、孙子都残疾,生活难呀。刘大哥他们一直在帮我们一家,帮我儿子办低保,解决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难题。这社区里谁家有难处他们都管、他们都帮。”

  沉浸在回忆里的孟繁巨有些哽咽了,“刘大哥不在了,我要接替他,把好事做下去……”孟繁巨说。

  史长勇、吕霞夫妇无儿无女。史长勇患脑血栓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也有较重的心脏病。刘全国在世时,领着党员代办员们为史长勇一家服务,理发、洗澡、看病、买药、维修……刘全国去世后,李连友、李基昆等人就接过了“接力棒”。史长勇依然是党员代办员们重点关照的对象。春暖花开,李连友他们领史长勇下楼“透风”的次数多了起来。这不,在史长勇家的楼下,记者正赶上李连友与李基昆带着史长勇做复健。史长勇高兴地对记者说:“看,我现在走得越来越稳了。”

  雷锋社区10号楼是如今鲜见的外走廊楼,已有43年楼龄,自来水管线老化。记者见到党员家庭代办站代办员侯亚珍时,正赶上10号楼自来水管线维修,她正忙前跑后地为维修人员服务,一会儿递工具、一会儿又递水。侯亚珍将我们热情地请进了她的家。她说:“虽然我跟刘全国都是代办员,但我跟他比还有差距。几年前,区里专门以刘全国为原型拍了一部情景剧,当时我也参演了。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跟他一起为居民服务,到现在我也记12本‘代办日记’了。”说着,她拿出一本最近的“代办日记”给我们看,“带患重病的奚向前去洗澡;为奚向前家打扫卫生;帮行动不便的老高买菜买药,代缴水、电、暖气费;替本楼双职工家庭接孩子……”一桩桩、一件件,琐碎繁杂。捧着“代办日记”,她说:“虽是些小事,但每天给大家服务,我很开心!”

  离开侯亚珍家时,她递给我们一张党员代办员名片,上面写着:“助人使人快乐,奉献使人幸福。”这,大概就是对“刘全国们”无怨无悔跑腿代办的最好诠释吧。

  还有,党员代办员李公利、杨振海、刘庆祥……

  一个人走了,一群人接力传承,跑腿代办的服务没停、义务奉献的热情不减、关爱邻里的行动依旧。

  一扇“门”

  如今,遇事就敲党员家庭代办站的“门”已成了雷锋社区居民的习惯。这扇“门”,“门”外是信任与期待,“门”里是付出与奉献。

  “李叔,我爸让我来取下钥匙。”“您好!三楼的快递帮忙签收一下。”“李叔,我来借个扳手。”“李叔,我家楼上漏水了,快帮我联系‘自来水’和楼上邻居。”……5月25日,23号楼党员家庭代办站的门不停地被敲开。“每天‘最辛苦’的,就数代办站的这扇‘门’。”党员代办员李公利幽默地说。

  雷锋社区的住宅楼多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住宅的共性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房屋老旧失修,管网管线老化,同时,社区人口日益老龄化,困难群体相对较集中。这些问题犹如一道道考题摆在了基层党组织面前,考验着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据雷锋社区党委书记吴振华回忆,当时,老住宅问题多发、社区居民诉求多元,社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却明显不足。此时,在社区里活跃着一群像刘全国一样的热心老党员,他们有着强烈的为民服务意愿,平日里就发挥余热为居民服务。社区党委萌生了一个新思路,建立党员家庭代办站,为这些老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一个新平台,以此作为基层治理的有益补充,全面打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3年,党员家庭代办站应运而生,代办服务在社区全面推开。

  9年来,像刘全国一样的党员代办员以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将基层党组织为居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楼院、每个家庭,把党的关怀、关爱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实践证明,‘党员家庭代办站’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吴振华说。

  目前,雷锋社区有24栋楼、24个党员家庭代办站,实现了党员家庭代办站的社区全覆盖。

  党员家庭代办站犹如一部“堵点疏通机”,居民带着各种堵心事“登门”,经过党员代办员的全力“疏通”,居民“出门”时,“堵点”通了,取而代之的是顺心和满意。

  “王哥,你家那些鸽子整天飞来飞去的不说,还咕咕叫,太影响我家孩子学习了。”

  “别人都没说啥,咋就你家事儿那么多!有能耐你买房子搬走!”

  23号楼的一楼住户老王养了不少信鸽,楼上的小张找到老王来“理论”,可老王说啥也听不进去。协商无果,小张随即敲开了党员家庭代办站的门。李公利和“门洞信息员”立马找到老王做他的工作。“公利,你说话就‘好使’,你说咋办就咋办。”最终,老王把信鸽处理掉了。

  李公利为什么“好使”?老王说,公利遇事有担当,他做到了。

  有一年,小区硬化改造后,留下了一块约百平方米的空地未硬化,结果,这块空地就成了附近经营业户的厕所和垃圾场,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李公利见状,决心把这块空地也铺上地砖。他跟邻居们商议这事,但大家都不大积极。身体残疾、腿脚不好的李公利通过社区要来了地砖、水泥,拄着拐杖一块块地搬砖、一点点地铺地。他的举动感动了邻居们,最终,大家一起把这块空地铺上了地砖。

  这9年,党员家庭代办站的“门”时刻为居民敞开着,代办员24小时手机开机、24小时受理居民代办事项。

  截至2021年底,党员家庭代办站已为居民代办各类事务两万余件,而且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做到“零积压、零差错”,赢得了居民们的盛赞与信任。

  一个“家”

  在雷锋社区采访居民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心声是:“社区就是咱的‘家’!”

  在居民的眼中,这个“家”困难有人帮,暖心。

  每到学生们的寒暑假,社区里的双职工家庭就多了烦恼,这时,党员代办员的家就变成了“看护班”;楼院里有了突发事,党员代办员第一个到场解决;居民们有了生活难题,党员代办员随叫随到。居民的烦心事、闹心事、堵心事,件件有人帮解决;代办老年人优待证、代采买、代缴费、代保管物品……只要居民有需要,件件有人代办。易解决的问题,党员代办员尽力办;棘手的问题,党支部带领党员合力办。“有啥事不必愁,肯定有人来帮忙”,已成了这个社区的真实写照,居民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在居民的眼中,这个“家”有事一起办,齐心。

  在雷锋社区广场的西侧有一个凉亭,陪伴居民走过了35个春秋,是居民休闲娱乐和交流议事的一处重要场所。因年久失修,凉亭严重破损,居民提出在原址重建的建议。党员代办员将居民的这一建议逐级反映给社区、街道。最终,居民的建议被采纳。凉亭建好后,居民一起给这个凉亭取了名字——“忆锋亭”。为了让“忆锋亭”更美观、更耐用,居民还自筹资金,一起动手,给凉亭刷漆、亮化。

  建设幸福社区需要居民的共同参与。党员代办员是居民的“腿”,也是居民的“嘴”,他们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及时地把居民诉求反映给党委、政府,党委、政府认真解决居民诉求。居民诉求有回应、给解决,有效地激发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居民的归属感持续增强。

  在居民的眼中,这个“家”谁也不愿离开,倾心。

  23号楼5单元的李万玉今年86岁,老人独居,儿女均在外地。李万玉年纪大了,需要有人在身边陪伴照顾,女儿就想把老爸接到自家去。可她回来了两次,愣是没有说通李万玉。李万玉执拗地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哪也不去!”11号楼的许阿姨也是独居老人,儿子在新小区给她买了房子,也装修好了,可她搬过去住了没一个月就搬了回来。许阿姨的理由是:“哪也没有这里好!”

  如今,在雷锋社区,衣食住行、急难愁盼,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居民的幸福感持续增强。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参与。如何让居民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自觉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去?雷锋社区通过党员家庭代办站的实践,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板”。

  雷锋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这里曾经是雷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居民有雷锋情结,在雷锋精神沃土的滋养下,这里人人学雷锋、践行雷锋精神的氛围浓厚。目前,雷锋社区有24名党员代办员,这些党员代办员像刘全国一样,践行着雷锋精神。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社区已有1100余名居民志愿者自觉参与到跑腿代办、帮困解难、化解纠纷、维护环境等基层治理中去,呈现出了家园共建、难题共治、成果共享的新气象。

  如今,雷锋社区党员家庭代办站拓展了“朋友圈”。社区与近10家共建单位联合成立了“优质便民服务代办站”,每家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代办员”,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成立了“在职党员代办小组”,在职党员八小时内服务单位,八小时外奉献社区,为居民提供代办服务……新生的力量不断积蓄,更多的“刘全国们”一起为居民服务,共建幸福家园。

  传承接力,永不停歇! (记者 戴英姿 孙晓华 王丽敏 邵可欣 王宁宁)


责任编辑:于小一

阅读:26175
编辑:侯晓明 张媛淼
导航 时政 观察 民生 社会 视频
抚顺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