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行,谁不行?光说不行,干点活儿,就能看出来。”素有“辽东药王”之称的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椽子沟村高家沟居民组居民、75岁的徐等一整天“泡”在自家的药田、药厂,仿佛干活便是他生命的全部价值,仿佛他在用生命向记者述说:“干活干活,只有干,才能活,只有干得出色,才能活得精彩。”
撞倒“南墙”见风景
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则禁止砍伐森林的新闻引发徐等一深思:大树一长起来,野生药材因为缺少光照就会被大树“欺负”死,人工种植中药材就会走俏。他就打算把龙胆草等道地野生药材移植到大田,像种植玉米那样种植中药材。许多人并不看好,只有个别人称赞他“不走寻常路”,并提醒他做好吃苦吃亏的准备。
在徐等一看来,争论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先干起来,边干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横在面前的一堵堵“南墙”撞倒,才能化险阻为风景。徐等一把自采的龙胆草种子,撒在自留地上,模仿龙胆草的生态环境,盖上一层松针和枯叶,随即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甚至半夜都上地里观察。几天后,龙胆草长出嫩苗。一年后,徐等一将龙胆草移植进大田。谁知道,龙胆草得了红斑病。
徐等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市县领导十分关注徐等一和他的实践,得知平地种植龙胆草出现状况后,便联系省市县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法国专家前来助阵。徐等一不唯上、不唯书、不媚外,只唯实,把专家学者提供的方法分区分块用在病株上,在重组的基础上创新,打出一套“迷宗拳”,攻克一道道难关。经过多年迭代,徐等一种植的第一批龙胆草成功上市,每亩创效比玉米多2至10倍。
此后,徐等一又成功试种平地黄精、白鲜等20多种野生道地药材,声名鹊起,被誉为“辽东药王”。本地农民纷纷跟进,大力发展平地种植中药材产业,清原平地种植中药材面积以每年1万亩速度拓展。
徐等一的价值还在于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出路,更在于对农业种植方式转变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推动作用。
独乐乐变众乐乐
2017年秋,徐等一销售30亩黄精苗,收入600万元,单亩创效20万元,书写出平地中药材种植新传奇。“药王就是药王,一出手就技压群雄。这才是他真正的实力,若不是前些年当支书为村里忙活,他凭着这实力得挣多少钱?”椽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季忠英如是说。
这是一个梦想照亮现实的时代,许多普通人因为自己的梦想、乡亲的期待、国家的召唤,挺身而出,成为可敬可亲可学的英雄。徐等一便是这样的劳动英雄,2012年他荣获全国劳模称号。这一年,他将致富的接力棒传给了季忠英。
季忠英沿着徐等一开辟的道路,继续带领村民种植平地中药材,使平地中药材种植户占比达到95%。他们还走出椽子沟村到外地流转土地种植平地中药材,经过三代人30年的努力,率先脱贫致富,2020年实现产值1亿元。如今,椽子沟村家家都买了轿车和农业机械,开车下地干活成为年轻一代人的日常。一个产业改变着全村人的命运。
5月30日这天,英额门镇长春屯村居民魏学武指着阳光下、山坡上的粉红色花海向记者介绍:“4年前,我木材生意做不下去了,转型发展种植平地中药材。徐老毫无保留地提供种苗、技术、销路。我种植的18亩白鲜,这几年卖种子累计收入超过了100万元。在这些收入中,至少有80%归功于徐老。”
辽东山区新愚公
“在我们致富的道路上还有大山阻隔,我将带领我的儿子、孙子挖山不止。”徐等一在新项目施工现场介绍:“我们用1200万元买下这家企业,打算上一条中药材鲜切片生产线、一条中药材保健品生产线,还有一座冷库。30年前,我带头种药材,现在药材种植基地已成型;10年前,我带头建药材烘干厂,现在各村都有了烘干厂;眼下,我带头从事药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在‘白’上打好基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粮农变药农,推动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好眼前的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眼睛只盯着车轮或者车把,左右摇摆,非摔倒不可。徐等一就是负责瞭望远方的眼睛,对儿子和孙子的要求,则是把眼前的事做好。事实上,儿子和孙子做得也非常好。大儿子徐恩国有着很强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他挑头创建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每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左右。二儿子徐国柱掌管着药材烘干厂,负责药材粗加工,是药材种植和加工的多面手。孙子在天津药厂历练,如同潜龙在渊。
徐恩国像父亲那样从科技入手,主动到沈阳农科院、辽宁农业大学去深造,结交专家学者,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他种植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单品药材的重要指标已经接近徐等一的种植水平,个别单项指标已经超过徐等一。
20年前,徐等一被称为“辽东药王”;20年过去了,人们仍称他为“辽东药王”。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人们追随徐等一的脚步,并不是想简单地模仿,只是想活得更精彩。
责任编辑:侯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