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点多,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居民郑越文是第一个推开赫图阿拉城景区满族饽饽铺大门的人。今年50岁的她不仅是镇上的居民,也是饽饽铺的糕点手作人。在她的一双巧手下,400多年传承至今的老味道成为伴手礼,深受五湖四海游客的青睐,也成为在外游子的思乡味道。
“这一阵子我们可忙了,从8月份开始就准备月饼的馅料,这里面果仁加果脯一共有11种食材,就像这大榛子,俺们都是一个个精挑细选的。”采访中,郑越文捧起一大捧榛子仁向记者展示说。郑越文是地地道道的永陵镇人,除了满族古法手作月饼,她还会制作喇嘛糕、桃酥、萨其马、福饼等满族特色糕点。
“我们这个月饼是八仁月饼,是在传统老五仁月饼基础上,增加了榛子、松子和杏仁,制作过程很古朴,从头到尾都是纯手工,也没有添加剂。”见到记者对满族古法手作月饼好奇,郑越文和饽饽铺的人一起搬来一张桌子,准备好馅料分好面团,开始了现场教学,展示古今人月两团圆时刻的舌尖美味。“做月饼的流程一般是准备食材、和馅、和面,然后把馅料和面平均分成若干份儿,接着是手包和模具压制。特别要注意别露馅儿了,皮薄的那面要朝下。”郑越文一边说,一边现场展示。记者做一个月饼的功夫,她就做了五六块。娴熟的技艺和真材实料的月饼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围观。
郑越文的手艺是祖传的,近20年时间,她一直从事满族糕点制作,她告诉记者,“饽饽”一词是满族语言,意思是糕点、点心。近年来,老城游客逐年增加,饽饽铺生意也越来越好,“虽然俺们手作糕点不如机器化批量生产来得快,但是只有手作才能融入温度,守住400多年的老味道。”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