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百姓雷锋黄海燕:小山坳里的大爱人生

  02-26 14:08  作者:佟德生 A+ A-

  立冬节令虽然刚过,辽东山区却早已变成了另一个世界。

  庄稼早已收割完毕,草木凋零,山寒水瘦。荒寞的大地将要躺在雪白的大氅之下。

  小山坳里的一座小水库旁,房前屋后有鸡、有狗,一群大白鹅站在水边,满圈的羊安静地待在羊舍里。

  从早饭开始

  六点,天刚擦亮,她已经把一口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铁锅烧热,旁边备好了满盆的酸菜、土豆,还有二十来个大包子。几乎是炝锅的一瞬间,东西屋便被油烟和水汽充满。早饭一会儿就好了。

  她一个人做好饭菜,连喊带比划着招呼五六口乡亲吃饭。类似的场景,她重复了一年又一年。

  “他们吃得多、饿得快。”她对记者说。

  不一会儿,屋子里传出吵架的声音。

  “没大事儿,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不是你吃我这边的菜了,就是我拿你的馒头了。”她说。

  应该是二十一岁的小邵爱跟着她,一声不吭。她冲他皱眉,他就冲她笑。

  “他爱唱歌,”她说,“唱的啥我也不知道”。

  小邵的爸爸妈妈也在这里住,是她收留的唯一一家人,算来快十年了。老邵今年六十,以前在沈阳市于洪区给小区扫街,一个月七百块钱去掉房租和吃饭,一家三口待不下去了,又回到了村里。

  “看他们怪可怜的,我家那口子和我就把他们接来了。”她说:“这孩子来的时候得十二三了,话都不会说。估计他那些歌都是跟电视里学的。”

  西屋窗上的喜字经过一个暑天已经褪色不少。里面的电视成天点着。他们几乎不识字,电视是他们了解世界、认知世界难得的窗口。

  小邵一家三口有自己的两间瓦房。那是当初她和丈夫收留他们时,在自家养鸡场后面半山坡上盖的。前年,县民政部门还特意来给做了外墙保温。

  小梅是这里最勤快的,午饭的时候常帮着打个下手。但她晚上不住这里,只白天来。

  小梅姓高,大约六十五岁,口哑耳聋,心智也有些不健全。当天午饭那满满一白钢盆儿的土豆就是她削的。

  小梅的丈夫早年去世,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儿媳都患有智力残疾。二十年来,她每天到这里来,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要米面油,或者上这里发会儿怨气,或者比划着拽人陪她买点儿零七八碎。

  小邵领着大家往住处走,想起来答应要唱首歌的事儿,便唱了起来。曲调和歌词大家都没听过。小邵的爸爸妈妈自己开火,虽然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低保,但他们已经习惯吃什么用什么都去坡下拿。小邵愿意热闹,三顿饭都在坡下吃。

  屋子里还算暖和,充满了刺鼻的味道。小邵的父母刚吃过饭。小邵妈趿拉一双棉鞋,坐上炕的时候,露出了一只米色袜子和一只红色袜子。小邵爸端坐在炕上,面无表情。

  炕桌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残破得很。她摩挲着桌面,说:“这是我结婚时新打的,送给他们了……”话音刚落,她又跑去外屋:小邵妈见有人来,转身进里屋的时候,把塑料盆忘在大铁锅里,烫化了。

  她说,小邵妈是聋哑人,小邵爸前年患了脑血栓。三口人都有智力残疾。

  从2005年起,她和身为村支书的丈夫一同与村里的智障残障村民结帮扶对子开始,便陆续把他们接来自家住。现在仍有六位村民住在这里。

阅读:1662
编辑:爱诗
导航 时政 观察 民生 社会 视频
抚顺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