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抚顺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
辽东网 07-20 12:12 作者:曹阳
A+ A-
以文化为依托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以文化为依托对城市转型推进具有可行性。
一、以文化为依托推进抚顺城市转型的文化资源分析
抚顺除了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基础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但长期以来抚顺市一直以工业生产为重心,文化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与时代进步要求,文化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拥有文化优势与文化发展落后的双重现实使抚顺市的文化立市战略具备了实施的可能。
1. 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抚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表现为中央和地方政权交替、多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文化。从抚顺古代历史沿革和人口迁徙构成中可以看到,抚顺是中央政权和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交替管辖或存在,汉族、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长期共融共存的地区,因此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包容性历史文化特质。
二是表现为勃发向上的清前文化。抚顺作为满族崛起、肇兴之地和清王朝的发祥地,从其以部族为生活结构,以采集、狩猎和学习汉族农耕、文化为主要生活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民风习俗,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建立八旗制度、创制满文等一系列举措,再到1618年誓师伐明、起兵打天下,构成了抚顺清前文化中勃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清前文化是抚顺历史文化中最具活力、最有特点和典型意义的精华所在,对抚顺地区的影响力极为显著。正是由于清前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使新宾永陵于2004年7月1日成功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是表现为军事和经济交相辉映的浑河文明。一方面抚顺作为军事战略要地,自秦汉以来一直成为辽东地区兵家必争之地,并从晋、隋起一直成为军事重镇;另一方面,抚顺的煤炭等自然资源,又使其从汉代至明末,在历史的经济结构上呈现出农业和手工业制作、冶铁制造、煤炭采掘、陶瓷烧制业并存的格局,辽金时期达到了鼎盛。因此,抚顺地区历史上的浑河文明既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又有多姿多彩的工业文明的曙光和雏形。
四是表现为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工业文化为特征的近现代历史文化。2002年10月14日,辽宁省政府命名抚顺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依据,除古代历史文化、清前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以平顶山惨案遗址、改造日伪战争罪犯的战犯管理所、雷锋纪念馆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西露天矿大坑为标志的工业文化等。
2.抚顺特有的百年重工业文明的文化资源。抚顺是一个因煤而兴的重工业城市,因此重工业文明在抚顺的文化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其一,日伪统治抚顺40年间,以煤矿工人为代表的抚顺工人阶级为生存而展开的百余次罢工等斗争,形成了一种为生存不畏强权、团结斗争的精神。
其二,新中国成立后,为共和国的巩固、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全市各工业企业千方百计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利税率。即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遇到前所未有困难的情况下,也在努力为国家进行生产和上缴利税,无怨无悔地做着贡献。这充分体现了抚顺各工业企业以奉献社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精神。
其三,抚顺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工作中,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使职工队伍形成了一种很强的主人翁意识,以厂为家的思想、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其四,改革开放后,全市各工业企业和职工队伍勇敢地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形成了一种奋进的态势。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束缚,使抚顺市一大批企业和职工陷入了困境。一批企业倒闭、破产,占职工总数三分之一的近30万职工下岗或失业。虽然如此,但抚顺的万余户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和广大职工,在不忘支援国家建设,承受巨大的市场经济冲击压力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存和发展途径,无论是企业承包、租赁、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转向,都是在寻求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之路。抚顺的企业正是凭着这股拼搏进取的精神,才使石化行业成为国家的重要基地,煤炭行业转产有效,冶金、电力行业稳步发展,机械、建材、轻工行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3.抚顺特有的城市文化资源。抚顺的城市文化以工业文明和雷锋精神为主线,具有2大特征:一是强烈的责任意识。由于抚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处于老工业基地的地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4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抚顺视察,抚顺一直被称为“煤都”或“石化基地”。因此,使抚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受到鼓舞和鞭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铸就了共和国长子的自觉责任感,具有不计回报、甘于奉献的共识和风范。二是雷锋精神深入人心。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多年来,抚顺人民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学习雷锋,使雷锋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事迹,在抚顺城乡家喻户晓。雷锋精神在抚顺的产生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偶然性是因为雷锋参军到抚顺,才使抚顺成为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必然性是因为雷锋精神与抚顺这一以能源、燃料、原材料等为主的燃烧型重工业基地,和以奉献型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文明相吻合,抚顺的环境也培育了雷锋精神。所以,雷锋精神为抚顺城市文化乃至城市精神中特有的重要内涵;在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思想和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抚顺人民形成了宽厚、豁达、友善、先人后己、奉献的城市性格;不甘落后、求新、求变、求活、求发展的理念。
二、 以文化为依托推进抚顺市城市转型的现实基础
抚顺市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区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以文化为依托的基础和条件。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抚顺市经济在改革开放、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因素推动下持续快速发展,为以文化为依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348亿元、同比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4.2亿元、增长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6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亿元、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168元、增长11%。可以预测,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文化需求将不断扩大,这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推动力。
2.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重点企业脱颖而出。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文化演出、报刊发行、出版印刷、新兴特色文化产业等重点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抚顺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全市依据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的产业布局呈现区域化、地域化发展态势,形成了满族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雷锋文化、商业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通过深化改革、资源整合,引入竞争机制,广电、报刊发行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演出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新亮点;艺术品制作、加工、收藏等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抚顺报业集团、新视源有限公司、赫图阿拉城、新宾上夹河大山根艺奇石馆、辽东特艺有限公司、艺博雕刻有限公司、八旗风满族艺术团等近10家文化产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3.多元投资初步形成,文化品牌优势显现。文化产业市场资本来源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文化产业的局面已经打开,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及政策扶持以及项目推介、文企联姻、招商引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和民间资本为主体、以外来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举办满族风情旅游节、读书节、满族秧歌大赛、中韩文化节、百姓雷锋评选、广场系列活动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被评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抚顺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4.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抚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文化资源蕴藏丰富,特色明显。2000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在这里设郡统辖。这里曾经出土了7000多年前的煤精雕刻,出土了与华夏文明同步的青铜器和铁器,有燕国时期修筑的中国最早的土长城,高勾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壮大,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全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4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抚顺现有馆藏文物46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81件,三级文物2000余件。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27项。抚顺名人辈出努尔哈赤、雷锋、张洁、李松涛、李中华、王楠等名人彪炳史册,影响深远。清前文化、工业文化、雷锋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地理位置优势。抚顺位于长白山余脉与辽河平原的相汇处,西望辽沈诸城,东连黑吉大地,是一座因历史而影响中国,以资源而闻名世界的现代工业城市,下辖四区、三县和两个开发区,总面积11272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城区人口139万人。抚顺毗邻东北中心城市沈阳仅45公里,距离营口港200公里,距离大连港40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在全省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6月,辽宁省委、省政府从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推进沈阳、抚顺同城化的重要决策,规划建设同城化共建区——沈抚新城,构建沈抚大城市带,打造强势经济发展区域,形成对沿海经济的支撑,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沈抚同城化后,将实现沈阳和抚顺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抚顺将直接融入辽宁中部核心经济圈,抚顺的优势与潜力将得到史无前例地释放,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区位协作、资源配置、整体价值形象和对外影响力将会有质的飞跃。2013年生态区巴厘岛水世界、海洋主题乐园再创旅游新高,冰雪欢乐世界投入运营,丰远温泉小镇、辽沈战役景区加快建设。规划、户籍、金融等沈抚同城化取得新进展。
三、以文化为依托推进城市转型的建议
以“以文化为依托”作为一个抚顺城市的发展战略,就是围绕抚顺城市转型的目标,顺应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融合的新潮流和大趋势,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抚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为城市转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同时,不断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提高文化对抚顺发展的贡献率,努力增强抚顺的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加快实现抚顺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1.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为依托推进城市转型必须要深入改革文化体制,以激发文化活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依托推进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主要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传播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它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提高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它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阶段,抚顺市发展文化产业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要培育和扶植有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其能够带动中小文化产业实体。其次,要鼓励文化产业间进行国内外交流,使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再次,要加快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文化内涵注入城市各个产业发展中去,提升城市整体的竞争实力。最后,要降低文化领域投资门槛,投入必要的运行资金,这是推动抚顺文化产业顺利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
2.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特色城市文化。一个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个性特征,是以文化为依托的核心问题。城市文化品牌的创造,使得城市拥有一种独特社会资源,使其在日益复杂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极大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抚顺市拥有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经济实力、人文景观、特色建筑、文化传统,拥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人才成长环境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这些因素的组合构成了抚顺市的差异化特征,形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个性,它们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过程中重新选择、不断整合的结果,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所在。抚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当前要对满族文化、清前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以文化为依托推动城市转型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抚顺的人文精神。
3.加快城市转型扩大抚顺市的影响力。文化是维系一个城市成长的特色所在、精华所在、后劲所在。一座城市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昌盛,同时也要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当城市转型成为发展的全新课题时,只有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为引擎,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文明转型中实现新的跨越。抚顺既要大力策划文化精品活动,深入挖掘抚顺文化精髓,又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抚顺城市对外影响力;既要深入挖掘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更要大力发展朝气蓬勃的文化产业,切实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既要举全市之力办好满族风情节,又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以抚顺精神为魂,充分利用名人资源,放大抚顺的文化积淀和优势,进一步提升抚顺的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4.努力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是以文化为依托推进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抚顺市文化消费不足已经成为以文化为依托推进城市转型的重大问题。要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一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样才能为以文化为依托推进城市转型提供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二是要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三是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同时要倡导文明消费,逐步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四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市场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5 .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方法。必须以人才为根本,加快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一方面改革用人机制,打破限制人才流动、制约人才发展的各种地域性、体制性壁垒,真心实意器重人才,引进一流人才,让他们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内部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花“真金白银”培育人才,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成为以文化为依托推进城市转型的中坚力量。重点推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筑文化产业人才高地。一个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必然有利于管理人才的脱颖而出,而管理人才的脱颖而出,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的发展,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