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高位截瘫的他 建爱心团队传递爱

辽沈晚报  09-26 14:14  作者:李毅 A+ A-

  袁家住在山脚下,小院儿里种了不少花草。天气好时,母亲会扶他起来到院中晒太阳。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抚顺记者 李毅 摄

  人物档案

  袁存泉,男,汉族1974年生,中共党员,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镇黑瞎子沟村村民。1996年初,他因颈部被牛踩伤导致高位截瘫。

  他自强不息叼着笔写作,换来稿费减轻母亲生活压力。母亲给他买来二手电脑,他就叼着筷子打字、用手指关节打字,发表200多万字作品。

  他办起家庭书屋,供村民们免费借阅,书屋成了村里留守儿童的最爱。他创办“冰凌花开网”,通过网络和电话给那些有困惑、有困难的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经他开导的已超过4000人。

  2008年袁存泉在网上组建“牵手心园爱心团队”,已有成员400余人,开展助农、助困、助残、助医、助学等项目50多个,长期资助贫困学生近20人,发起组织爱心团队捐款捐物150余万元。

  他曾获2006年“感动抚顺十大百姓雷锋人物”、2011年“辽宁省道德模范”、2012年“抚顺百姓雷锋优秀团队”、2013年“中国好人”、2014年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18年“中国红十字会五星级志愿者”等荣誉。

  “我受伤卧床不起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希望能通过网络、通过爱心团队,帮助更多和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袁存泉的朴实言语,让很多健全的人汗颜。他创办网站、开通热线、成立书屋、组建团队,帮助了很多生活中有各种困难的人。

  每当有人受他开导、受爱心帮助而感谢他时,他总会说“我受到的帮助太多,而奉献得太少、回报社会的能力太小”。

  袁存泉说,“别人向我献出的爱心,我不能拒为己有,我要传递下去,让爱心汇成江海,汇成一个美好的世界。”

  意外被牛踩伤高位截瘫卧床

  9月10日,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镇黑瞎子沟村。穿过整洁静谧的水泥甬路,尽头就是袁存泉家。

  这是标准的东北式“三间大瓦房”,西侧是袁存泉的卧室,母亲住在东卧室,中间是厨房和客厅。与别的农家不同的是,他家客厅摆着书架,上面满是农业类书籍。

  听到有生人来访,卧床的袁存泉转过头来热情地打招呼,说“我身体不便,躺着和你说话很不好意思”,然后伸过手来握了一下。

  他生于1974年,22岁那年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1996年1月15日,我和亲戚赶牛车上山拉柴火。”袁存泉回忆,“下山的时候牛疯跑起来,我跳下车想拽着缰绳把牛拉住,没想到摔了个跟头,被牛踩中了脖子,伤了颈椎。”

  瞬间失去知觉,醒来时他已在村卫生所。“大夫说赶紧送抚顺市内,县医院也看不了……”袁存泉的母亲王瑞莲回忆,急匆匆把他送到市内,医生依然无能为力。

  之后的日子里,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但因受伤太重无法医治。袁存泉只得卧床在家,脖子以下毫无知觉,手臂勉强可以动弹。

  父亲不幸去世 他选择了坚强

  受伤时,袁存泉已经结婚并有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他的意外受伤给家庭蒙上了阴影,父亲也因此深受打击。

  3年后,焦虑过度又重病缠身的父亲去世,袁存泉哭干了眼泪。他盘算着不能再连累别人,于是下了狠心和妻子离婚,“那时我和她都还很年轻,怎么能让她一辈子跟着我受罪呢?必须把她撵走……”

  家里一下少了两个人,只剩年迈的母亲、4岁的女儿和瘫痪的自己,还有看病欠下的4万元饥荒。望着空荡荡的屋子,袁存泉无数次难忍泪水。

  “不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袁存泉说,“人哪有一辈子顺风顺水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难题……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尽最大努力照顾母亲、拉扯孩子!我不能成为家人的累赘,我要挣钱养活家人!”

  一开始他想搞种植养殖,之后又给一些企业出点子,但不太如意,心中满是郁闷。身体虽不能动,但卧床的他脑子一直在琢磨自己能干啥。

  “我可以写文章!”他忽然冒出了这个念头,于是让母亲把本子放在枕头旁,侧卧身体,用嘴叼着笔开始了写作。

  首次投稿成功 拿到五元稿费

  由于写字时身体要长期侧卧,袁存泉身上起了褥疮,他咬牙坚持。一支笔往往还没用光就咬碎了笔杆,牙因长期咬笔被硌掉三颗。

  他只有小学文化,写作中感觉自己急需充电,于是让母亲托人找来初中、高中和大学课本自学。母亲坐在炕沿儿,斜着把书摆在他面前,看完一页,母亲就翻一页。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他看完了课本。

  黑瞎子沟村偏僻闭塞,位于辽宁吉林两省交界,最初他投稿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母亲把文章塞进信封里,再到南山城镇上扔进邮筒。

  王瑞莲舍不得花钱坐小客车,常常徒步往返几十里,有一回滚下山坡摔得鼻青脸肿。袁存泉看到母亲的样子心如刀割!“后来我尽量多写几篇再让母亲去送。”袁存泉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让母亲和孩子再受苦!

  他的第一篇稿子换来5元钱稿费,王瑞莲看着儿子的笑容,捂着脸到东卧室哭了一场,袁存泉笑过之后又想起往事,眼泪也掉个不停。

  万事开头难,之后袁存泉的投稿越来越多地被报纸杂志采用,一篇文章稿费最多拿过600元,他和母亲满心欣喜。

  卖牛购置电脑 不让母亲辛劳

  长期写作中,袁存泉交了一些笔友,常有书信往来。有笔友告诉他,应该买一台电脑,写作投稿更便利,不必再让母亲费劲去邮局。

  2002年,电脑对袁存泉和母亲来说是个新鲜玩意儿,根本没见过。和母亲讲完后,母亲非常支持他,把家里一头牛卖了近2000元,又借了些钱,买回一台二手电脑。

  嘴里的笔变成了筷子,袁存泉艰难地敲打键盘,稍不注意就会敲错,修改起来更是费劲。颇费一番功夫,他终于可以熟练地操作电脑。在此过程中,王瑞莲一直在帮助儿子进行康复训练,慢慢地袁存泉可以用手指关节敲打键盘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袁存泉写作非常勤奋。他的百余篇文章在《儿童文学》《辽宁青年》《农村青年》等杂志报刊发表,还出版了长篇小说《冰凌花开》、书信集《心之飞鸿》和文集《让生命歌唱》。

  有了电脑上了网,袁存泉结识了更多朋友,也开阔了眼界。一些网友给他邮来各种书籍。渐渐地,袁存泉家的书橱里已经放不下那么多书,于是添置了书架,放在卧室和客厅,母亲动手把书分门别类码放上去。

  建立爱心书屋 感恩回报社会

  受伤后,同村的村民给了袁存泉不少帮助。有了电脑,他了解到更多信息,琢磨着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村民们。

  “我家这个小山村,村民们最需要的是灵通的外界信息。”袁存泉说,当时村民们基本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上网查找一些农业供求信息,于是他把电脑敞开供村民们使用,教他们如何搜索有用的信息。

  写文章赚来的稿费,袁存泉买了很多书,建立了“爱心书屋”,分为历史、农业和文学三大类,免费供村民们借阅。“村里一些人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里。”袁存泉说,与其让孩子们疯玩,不如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历史和文学类的书籍很受孩子们喜欢,每到放学后或节假日,他家总有孩子搬个小板凳,捧着书静静地看。偶有不明白的地方,袁存泉还会讲解一番,他家因此也成了“留守儿童之家”。

  电脑使用熟练后,袁存泉创办了“冰凌花开网”,公布热线、邮箱和通信地址,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或信件,他都尽力认真回复,尽己所能地给那些有困惑、有困难的人以支持。10年间经他回复开导的人超过4000人。

  组建爱心团队 传递更多爱心

  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袁存泉感到自己能力太小,于是2008年在网上组建了“牵手心园爱心团队”,如今发展拥有会员400多人。

  自己卧床不起,袁存泉深知身体不便带来的困难,先发起了“扶上马送一程”助残项目,给身体残疾人士提供电脑、安装宽带。队员上门教学使用电脑,结合每个人实际选择不同方式通过网络挣钱,自力更生减轻家庭负担。

  袁存泉和队员们得知有困难村民买不起春播种子和化肥等物资,就联合其他爱心团队,共同发起“爱润山村”助农活动,募集到2万多元的物资。

  每从新闻上得知有自然灾害发生,袁存泉都会捐款,尽管不多,但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爱心不分大小,汇到一处就能解决大问题。”

  2012年袁存泉当选为清原志愿者协会会长,有了更多渠道可以为别人提供帮助。一次袁存泉为一名12岁女孩发布求助信息,很快央视主持人路一鸣就联系他表示愿意每年资助600元学费,还有一位深圳的企业家表示愿意每年资助6000元生活费。

  提及帮助别人的事,袁存泉总说“不值一提”,而问起别人对他的帮助,他却是滔滔不绝。他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倒下的是身体,但精神站了起来!

  对话袁存泉

  帮助别人摆脱困境感到充实快乐

  记者:刚受伤的时候,有过悲观失望吗?是怎么走出来的?

  袁存泉:因为身体不听使唤,脾气一度很暴躁,父母都跟着上火……后来父亲积郁太深病重故去,母亲为照料我也日渐衰老,我明白过来应该振作,身体不能动了,但头脑还好使,应该分担母亲的生活重担。现在我通过写作挣钱,也在网上卖一些家里出产的农产品,日子渐渐阳光起来。

  记者: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

  袁存泉:母亲的养育之恩永远难忘。我受伤后,母亲默默地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照顾我、安慰我,我知道她的心比我更难受。最苦的日子熬过来了,母亲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我想对母亲说,儿子不会消沉,不会让您老失望!

  记者: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了怎样的快乐?

  袁存泉:有一次爱心团队得知一个女孩得了白血病,找到了干细胞配型,却没钱做移植手术。我们在网上和线下发起了救助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10多个爱心团队的响应和支持,为女孩募集8万多元手术费。女孩说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听到这话我心里有一种充实的快乐,是帮助别人摆脱困境的快乐。

  记者:这么多年传递、奉献爱心,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袁存泉:感受世上还是好人多、热心人多。残联和相关部门都很关心我,送轮椅送药,帮助我走出阴影,还有很多人教我技能。我们村比较偏僻闭塞,对外界信息了解滞后,我意识到应该运用网络帮助村民,这也是把得到的爱心奉献出去,相信会让更多人的生活充满阳光。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抚顺记者 李毅

阅读:2055
导航 时政 观察 民生 社会 视频
抚顺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