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读戴启章散文

  01-19 07:53  作者:李允 A+ A-

  读戴启章老师的散文,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一颗文学之心,会让生命变得丰盈润泽,那些被文学浸润的时刻,无不成为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将人生妆点得绚丽无比。

  早年政法专业毕业的戴老,工作以后,大多数时间从事着与司法相关的工作,即使是办报做总编辑,也是法制报的总编辑。无法想象,法律的冰冷与硬线条,如何与热情柔软的文学搭上交集?许是年少时种下的那颗文学的种子,早在心中扎下深根,在做法律工作的几十年间,戴老始终也没放下自己的这枝文学之笔,尤其是退休以后,其有意减少律师业务,让古稀之年的自己能够安下心来享受文学写作带来的欢愉。于是,我们看到,近些年,戴老多有散文见诸报端。纵览这些篇什,不难发现,作者阅遍三山五岳与人生况味后的淡定与从容,如淙淙溪流蜿蜒而至,疏密有致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

  一颗感恩之心

  在戴老散文的诸多篇什中,有关其求学的篇章,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无论是其写中学的《母校记忆》《母校情深》《我与<红苗><小荷>》,还是写大学的《我的大学梦》《我的俄语老师黄道秀》《啊,大海》《一片香山红叶》《老同学》,字里行间表达的曾经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读来让人心生温暖。

  “高考前夕,罗永信同学特意买支幸福牌钢笔借我用,李玉华、朱建良同学也各借我一支笔。三支笔给我增添了三份力量。”时隔60年,作者依然记得自己是借用同学的钢笔参加的高考,感恩之心跃然纸上。作者由于中学时头部受伤,到了大学依然时时头疼。凌晨三点,同学骑自行车陪着去医院看病;同学陪着打球游泳锻炼康复……头疼影响记忆力,俄语学习成了老大难,同学和老师纷纷伸出援手。担心作者因疾病而孤僻,同学们轮流找其推心置腹地谈心,有的同学还与其交换日记,交流思想。大家的关心让其改变了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正像作者说的,一辈子的同学三辈子的情。这一桩桩一件件,通过记忆这个珠链,串起了同窗共学、情同手足的同学情。文学,像一个拙朴的酒坛,将那些深情酿成了老酒,而那颗感恩之心,则让这坛老酒愈久弥香。

  一颗感念之心

  好的文字,常常是对历史和生命的讲述。在戴老的诸多文字中,不乏这样的讲述,其中《怀念父亲》和《情系红透山》两篇该是这样的代表。

  作者的父亲是四海为家的矿山建设工人,原本在本溪建设南芬铁矿,后又参加建设抚顺铝厂、抚顺红透山铜矿,沈阳冶炼厂。身为工长的父亲,一周只能回一次家,工作紧张时两周甚至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即便是回家,父亲也总是想着施工的那些事,不是约来工友讨论施工方案,就是伏在桌上画图纸。“有一次,爸爸刚回家,矿里就来车接他,让他马上返回红透山工地处理施工问题。爸爸二话没说,放下正在吃的饭菜,立即上车返回了矿里。”由于常年风餐露宿,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按相关政策,本可以留在条件稍好的东北,但是父亲还是报名去遥远的贵州参加三线建设。

  对于今天的读者,有关建国初期的东北建设、支援大三线建设,我们只能从个别影视剧中知道个只言片语。而作者的讲述,为我们呈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建设者的精神面貌。作者的父亲,正是这千千万万建设者的缩影。

  “1966年秋天,我前往贵州水城看望在这里施工建设的父亲。那天晚上,到达水城8点半钟,父亲与他的工友接我到深山里的工地。上山的路上,我气喘吁吁,父亲说,这里是云贵高原,气压低……晚上9点多,工地上灯火通明,工人们在热火朝天地夜战。我们11点才睡觉,住的帐篷……”后来,“父亲深深爱上了贵州这片土地,把家安在这里”;后来,老人家长眠于这里的凤凰山,融入了那片高原。一代建设者,用生命诠释了“四海为家”的拳拳报国心。关于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有什么比这样的描写更感人呢?

  作者朴实无华的讲述中,那条叫怀念的暗河一直在静静地流淌。那个连夜打出一套桌椅,送儿子上学的父亲;那个极少见面,却让儿子引以为傲的父亲;那个只要祖国需要,打起背包就出发的父亲;那个将生命留在第二故乡的父亲……是的,历经岁月的淘洗,怀念一如被打磨的宝石,总在内心最柔软处泛着温润的光。

  一颗怀旧之心

  告别校园的日子,作者与同学的联系,主要靠书信往来。通过书信畅叙幽情,使得友谊之树长青。“我与同学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感受是相同的。当年给同学写信的那种独特的感情,期待同学来信的那种等待的心情,拆开同学来信时那一瞬间的美好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可是作者悲哀地发现,随着电话、手机、电脑等现代化通讯设施的发达,人们越来越懒得动笔写信了,“那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怀念书信》)作者感喟“风韵无限的书信,大有与我们作别的趋势”。某种角度看,与我们作别的岂止是书信,更是一代人的淳厚人情味!

  同样让作者怅然若失的,还有作者对蝈蝈叫声的怀恋。“寂静的山村,没有音乐可以聆听,而此时的蝈蝈恰是最好的乡村音乐家。它那响亮的叫声,伴着清泉,顺着山风,带着青草味,粘着野花香,是偏僻乡村地最美妙的音乐。”“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乐,至今仍令我魂牵梦绕……少小离家,那欢乐的蝈蝈声早已化作缕缕乡愁,时常在思念里声声平仄仄,声声相依恋。我在蝈蝈声声中寻找朴实的农村生活和童年的欢乐纯真,寻找祖辈的背影和炊烟的呼唤。”(《蝈蝈声声》)

  这样的怀旧,无不是作者对于朴素情感的呼唤。作者以敏感的内心,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变化。那些业已消失的不仅仅是书信和蝈蝈声,还有那些书报亭、杂志摊以及揣着零钱拎着菜篮逛市场的悠闲。《徜徉街头乐悠悠》,这篇写于1990年代的随笔,将街头闲逛写得恣肆飒然。作者彼时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零钱、菜篮以及杂志几乎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应该说,是作者细腻的文字,让那些不经意间的变化,有了珍贵的历史感;而怀旧,更让那些曾经的瞬间,发出迷人的光泽来。

  一颗文学之心

  仔细阅读戴老的散文会发现,林林总总的文字中,从来不曾缺位的是作者对于文学的求索,对于文学写作的坚守,正是那一颗文学心,才使得作者对生命的体验更真切,对人生的感受更深刻。

  这颗起航于中学文学社的文学之心,滋养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之心,锻造了作者面对人生困苦时的坚强意志,也延展了作者不同人生时期的生命格局。

  大学毕业两年后,政法专业的作者,却阴错阳差地做起了气象员。面对专业不对口,其郁闷可想而知。“忽然觉得我的人生航程仿佛云朵飞舞,飘忽不定,前途渺茫难测。”(《云卷云舒》)“正在这心绪难定之时,那蔚蓝天空中洁白、轻灵的云朵飘舞着曼妙的舞姿,吸引我的视线,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好像佳木斯小城松花江上的白云。老朋友好像告诉我,工作地点变了、城市变了,甚至具体工作也变了,但你抬起头来,仰望蓝天,天空依然有我,有美丽的云朵……”应该说,正是这种文学式的领悟,帮助作者走出了人生迷局。在老气象员的帮助下,作者认真学起了气象学,学起了辨别各种云,并渐渐地爱上了新工作。为了做个合格的气象员,作者每天4点起床,生火做饭,吃了饭就直奔瓢屯火车站,从城市西部到城市东边坐一个小时火车到单位,太阳才刚刚升起。晚上到家7点多,已是万家灯火。尽管每天十分疲惫,却是乐在其中。在毛卷云、密卷云、钩卷云等各种云朵的美妙变幻、舒卷自如中,作者认识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短短两年的气象工作,让作者学会了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际遇如何,总会仰望天空,寻找人生答案。

  作者的这一经历,生动地诠释了格局的改变源于内心的改变,那些观云的时刻,是作者那一颗文学之心,引领作者认识到人生的宠辱不惊与云卷云舒。同样是这样的人生领悟,才使得作者能从一杯咖啡中品出“咖啡亦如人生,永远都是有苦有甜,透过看不见的香醇、浓郁,褪去岁月中的张扬与浮华,剩下温和的心和宽广的胸怀容纳它。“(《缕缕咖啡香》)才使得作者能从小路、花鸟,山水等等惯常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美,发现生命的美。

  当目光抚尽戴老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不知怎地,那句古诗跃入心间: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些感恩之心、感念之心、怀旧之心,不正是有了文学之心的润养,才那样丰富,那样多姿,那样深情与恒久么?

愿戴老文学之心永远年轻!
2022年1月18日
阅读:18969
编辑:刘涛
导航 时政 观察 民生 社会 视频
抚顺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