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花创业园区“阳光家园”志愿者服务队:
用平凡心灵拼接最美风景
在望花创业园区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接受、认知能力差,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道左右手、不认识数字……他们是望花创业园区“阳光家园”(以下简称“阳光家园”)的学员。在34名学员中,27名智力残疾人、4名肢体残疾人,2名重残疾人、1名精神残疾人,最大的50岁、最小的7岁。他们找不到朋友,像一只折翅的小鸟软弱无力;他们看不到微笑,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孤独守候。3年前,他们来到“阳光家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在3位“爱心妈妈”和13名志愿者的呵护下,从不会说话到能喊一声妈妈,从不识字到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简单的加减法……3年来,16位阳光家园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平凡心灵拼接出了最美风景,她们也由此荣获了抚顺市第八届“百姓雷锋”优秀团队的殊荣。
为残疾人建个温暖的“家”
记者 姚淙江 摄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3月10日10时,记者来到位于望花创业园区五老社区的“阳光家园”采访,刚走进教室,便看到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排着整齐的队形,在表演手语歌曲《感恩的心》。虽然他们的动作不是很娴熟,歌声不是很优美,但他们却是在用心歌唱,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当时他们穿着破衣服,有的学员一年才洗一次澡,不会与人沟通,在大街上乱跑。”“阳光家园”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李梦如回忆着最初看到这些学员的情景。
李梦如的妈妈苏湄曾经当过5年的望花创业园区千台社区书记,对智力残疾人员的困难生活很了解,她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经过考察,苏湄想办个残疾人技能培训班,教他们制作手工。苏湄将这个想法跟望花创业园区的领导汇报后,得到了支持。五老社区“贡献”了办公室,给这些学员们提供活动场所,苏湄喊来女儿李梦如帮忙。在苏湄的影响下,李梦如放弃了服装店的生意,毅然过来帮妈妈一把。下岗女工、共产党员张丽荣也放弃了发放手工编织活的工作,加入到这个爱心团队。
她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向技能培训班的23名学员传授串珠、丝袜花的手工制作,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学员们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制出8种丝袜花、12种串珠饰品。这些智力残疾学员越来越依赖培训班的老师,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看到学员们的变化,望花创业园区党工委决定将这个培训班继续办下去。
2011年4月,“阳光家园”成立了,它是为智障人员提供集看护、康复、培训、教育、就业为一体的场所。“阳光家园”除了3位老师外还需要志愿者,一些社区党员听说此事后前来报名,在社区和周边居住的几名身有残疾的居民也纷纷想要参加。今年40多岁的刘素梅和田玉荣从小患有小儿麻腗症,她们说:“过去经常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感到特别温暖,现在有机会有条件,她们也要帮助别人。”
3名爱心团队的老师常驻“阳光家园”为学员们上课,其余13名志愿者不定期来参加活动。每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学员们在这间教室里学习数学、写字、绘画、生活技能、文明礼仪等。
没有教学工具,没有教材,李梦如就用小木棍、旧纸盒写上数字、文字。针对许多学生上肢无力的情况,苏湄就在电视上学健脑手指操,每天放学前教学生做,还帮助学员练习用筷子夹豆子,活动手指和腕关节。为了让学员很直观地认识时间,张丽荣就把自家的钟表拿到教室。在这所特殊的学校,3位老师和自愿者们耐心地教学员认识人民币、斑马线、公厕标志,教他们怎样穿衣解扣、叠衣服、系鞋带,如何摆桌子、洗碗、扫地等,把生活技能和趣味活动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为了让他们能够锻炼大脑与手的协调能力,李梦如特意学会了手语歌曲《感恩的心》,与团队成员耐心地教给每名学员。教了一年时间,他们才基本上记住了歌曲和动作。
3年来,经过3位老师和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学员们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在家呆了二十多年不与人沟通的学员会跟人打招呼了,会写自己的名字了,还学会了一些手工制作……“阳光家园”的学员也由最初的15名增加到现在的32名。他们中有夫妻一起来学习的,有母女一起来上课的,还有家住很远的学员,在这个大家庭里学员们快乐地学习着、生活着。
今年15岁的小静(化名)患有自闭症,不爱说话。来到“阳光家园”后,沉默的她变得开朗了,她最开心的事就是在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跟伙伴们一起唱歌。一天,姑姑到她家串门,小静意外地开口叫了声“姑姑”。当时,妈妈和姑姑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今年50岁的大张(化名)和37岁的小霞(化名)是夫妻,双双都是智力残疾。在“阳光家园”里,他们学会了写自己的名了,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学会了做手工,而且每天过得特别开心。采访时他们和记者说:“我们都愿意来学校,因为在这里特别开心,有一次下大雪来不了了,咱俩在家呆得特别闹心,就盼着快点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