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人刘运涛:帮乡亲干活不收钱10年少收10万

抚顺日报  03-26 17:56  作者:记者 梁旭东 A+ A-


  幸福的守望

刘运涛帮助村民免费修理汽车。记者 王晓垚 摄

刘运涛热心帮助村民焊接苞米仓。记者 王晓垚 摄

  刘运涛的家非常简单,一个彩钢简易房和两个修车棚子。简易房是刘运涛自己设计、夫妇施工建造的栖身之所。两个修车棚子更为简单,一个是用钢筋杖子围起来的,一个是塑料大棚,一个放着修车材料,一个摆放着修车工具。简易房内陈设十分简单,十分整洁。修车棚里摆放无序,始终保持着干活儿的状态。

  家内陈设是主人性格的外化,工作现场折射出劳动者的生活习惯。刘运涛近乎邋遢的外表,带有明显的修车人的职业特点,便丝毫无法掩饰他整洁干净的内心。他说自己也想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可说不上什么时候有人来修车,而且大多是农用车,成年到辈子不擦一次,上面都是污垢,想不揩上点埋汰东西,难。

  刘运涛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特别钻,遇到什么事连宿合夜地琢磨,不整明白不想睡觉。他会盖房子,走电线安灯,会打桌椅板凳,会修理家电。10年前,他悟上了修车,便在2004年开起了修理部。为了筹集本钱,他把自己家140多平方米的房子租了出去,每年能得1万元的租金。

  刘运涛平时不玩麻将、不打扑克、不与乡亲扎堆聊天,每天守在修车点,每天守在家门前,过着平淡、重复、单调的生活,等待劳作,守望幸福,成为他每天生活的主题,10年坚守,恒久不变。

  等待和守望,并非消磨时间,刘运涛在等待和守望中并不孤独、乏味和枯燥。修车的活儿来了,他以最快的速度、使出浑身的本事,累出一身汗,抖落抖落身上的灰土,目送经自己检修过的车辆重新上路,然后把“大票”交给妻子,把“毛票”收起来,准备为下一个活儿找零。闲暇的时候,刘运涛归拢归拢工具和修车材料,之后拿起一本专业书认真地阅读,有的书已经卷起了毛边,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他说:“技不压身,平时多学点,遇事不犯难。”有的人把简单的事办复杂了,有的人把复杂演化为简单,刘运涛就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

  做生意离不开交易,生活也需要经营,可生活并非生意、更不是交易,在金钱与乡情之间,他选择了乡情。平时,村民拿着锄头来找他修,他拿起焊把给焊上,举手之劳的事,不收钱;过往车辆为车胎补气一般取费2元至10元,村里农用车补气,他常常不收钱;春耕时节是家家户户用钱最多的时候,有人来修农用车,他常常是先记账等车主有钱的时候再付款。今天少收一点儿,明天尽个义务,日积月累就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数字。有人为刘运涛估算了一下,10年来,他少收入达10万元。10万元,相当于抚顺地区农村人口10年的人均收入。

  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一个72岁的村民找到刘运涛,让他去家里修玉米篓子。这户村民家中有5口人,儿子、儿媳和孙子居住在城里,家里只剩下年逾古稀的老两口。老头种10来亩地,老太太摔伤并做手术后一直行动不便。乡里乡亲的,他们习惯地称刘运涛为“小涛子”,家里有个大事小情总是找刘运涛。

  这户村民家的玉米篓子是用钢管搭建的,风吹雨淋水泡,有的地方腐烂断裂了。许多焊工不愿意到农户家里干活,一是按标准收费,得200多元,村民会觉得高;二是要价低了,耽误了别的生意不划算;三是抬头不眼低头见,因为一个小活儿让人说自己不讲究犯不上,于是大多找个理由推掉。刘运涛去干了两个多小时,把断裂的钢管焊好,收起焊机回家,根本不提钱的事儿。老人追到修车点,扔下50元钱便走。刘运涛拿着50元钱,内心五味杂沉。

  村民王平对记者说:“我和小涛子是老邻居了,他这个人啊,谁家有点事儿找到他,他都能帮。像我家里有时要运点粮食的话,他都用自己的车帮我带。这两口子都是憨厚人。曾经有个赶马车的老头儿路过修车铺时胎破了,我看小涛子给人家补胎后也没收人家的钱。结果后来听说老爷子回来找他,给他一堆自家产的苹果。像这样的好事儿,他做得太多了。”

  邻村村民赵连杰对记者说:“他是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一直对他印象很好。他是焊工,我们厂子离他家六七公里,有活儿给他打个电话他就能去,有些小活儿他还不收钱。像他这样敞亮的人不多了。”

  刘运涛的故事让人感动,这份感动来源于刘运涛的善良和朴实。当有人落水时,他勇敢地跳入水中救人,完全将个人安危抛在脑后,这种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朴实、美丽的心灵。刘运涛的行为很可贵,这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好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的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好事。我们惟愿这样的美丽故事多些再多些。

阅读:4390
编辑:何芳
导航 时政 观察 民生 社会 视频
抚顺新闻网版权所有